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立足基层,抗击疫情,推动全民健身

文章来源: 网络

社区体育人行动起来,抗击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上海市政府发布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社会各界立即行动起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积极响应,迅速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疫情面前,体育活动停摆,社区俱乐部暂时关闭,但市民健身热情和需求却日益高涨,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化危为机开展工作?上海社区体育工作并未停下脚步。春节刚过,16个区社区体育俱乐部陆续接到市社区体育协会电话,询问防疫情况。社区体育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定期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和健身公园进行消毒保洁和巡查;配合居委会、楼宇、工厂、交通等部门开展体温检测、人员登记、隔离护理……

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工作人员用真诚的笑容传递乐观,用扎实的服务为社区体育按下“快进键”,积极通过网站平台沟通交流各街道、乡镇社区体育俱乐部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共同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

同时积极开展健身上门服务。上海有社区健身队近4万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7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余人。随着近年来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民健身公园16307个,全民体育场馆2208个,全民健身步道1326条,社区全民健身中心84个,全民健身房181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

疫情期间,原本全年开放的体育设施一度关闭,体育用品配送被迫停止。为了保证健身爱好者在特殊时期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协会尝试将健身场所搬到线上,采取多种健身形式,延续人们的运动热情。

为此,从2月17日开始,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每周2-3次推送休闲运动——跳绳、单杆操、居家健身操、柔力球和太极拳等居家健身项目,已推送29期。同时,还推送了19期赵文杰教授讲解居家健身指导等内容,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技巧。还与上海市体育局教育中心联合制作了10期《民星教你健身》系列,在上海体育公众号平台推广基层“民星”的锻炼方式。

此外,我们开发“云课堂”,推广“云健身”,疫情期间健身成为很多人的必修课。从3月2日起,我们开始在线上进行社区体育技能教学,推广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项目,推出了太极十八式、功夫扇、太极剑;民族健身舞;健身手鼓、无极球、莲香等,共推出37节31个居家健身项目,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同时,自2月17日起,该协会在微信公众号、网站上发布16期《社区防疫好人好事》,介绍社区体育干部参与抗疫工作的情况,讲述防疫工作体会,宣传社区体育俱乐部所做的不平凡的工作,传递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精神的正能量,充分体现了社区体育人在抗疫一线行走,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在一起。

“你点击,我送”,播撒全民健身种子

全民健身的基础工作是不断扩大参加体育的人数。“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社区配送服务”是上海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进入“你订货、我配送”数字化阶段的一个缩影,让全民健身活动“飞进寻常百姓家”。

上海市体育局自2015年起将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委托给全市社区体育协会,如今在上海一站式服务平台上,每周都能看到上海市各类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概览,包括科学健身指导讲座、健身舞蹈、太极拳、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篮球等运动技能课程。

体育社区服务配送是服务社区居民,以街道社区为配送终端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为市民提供免费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等。协会整合配送师资库、课程库,完善配送服务流程,开通社区体育网站和微信,加强配送人员业务培训等,努力促进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普及化、便捷化,普及体育健身基本技能,促进人人参与体育活动。

通过“你点单,我送单”临汾市总工会篮球赛事,在服务与需求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精准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在全市播撒全民健身的种子。“群众需要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五年来,协会共为全市215个街道、乡镇、自贸区、中国国际人才公司送达23128场次,其中健身讲座1490场次、技能培训20267场次、暑期青少年技能培训1371场次,共服务1490人次。6月21日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2020年线下送达工作正式启动。近年来,上海“你点单,我送单”服务还延伸到产业园区、楼宇经济、自贸区、临港新城等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社区里的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今年,该协会还承担了第三届上海市民运动会会展服务部的任务,组织了16场市民体育科普讲座,运用新媒体技术,邀请名专家、名医、名运动员,与市民进行线上线下“面对面”交流。首场讲座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欣做《疫情防控与全民健身》讲座,讲述了武汉抗疫期间医生救治方舱病人的故事,强调了体育锻炼对提高体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介绍了日常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并现场解答了线下和线上观众的提问。期间,华山医院护士长王冰还带领现场群众学跳方舱舞。会场气氛热烈,观众参与感高涨。

截至目前,上海市民体育科普大讲堂已顺利结束9场,现场观众882人次,线上观众124万人次。

“做好七件事”打通“最后一公里”

街道、乡镇社区是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要解决“在哪里锻炼”“怎么科学锻炼”的问题,社区体育需要做好七件事情:维护社区健身公园、开放和管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社区健身队伍、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与赛事、培养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公共体育配送服务。

目前,上海市共有171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分布在214个街道乡镇,覆盖率达81%。面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协会从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入手临汾市总工会篮球赛事,每年深入16个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明确工作重点,贴近社区群众健身需求,确保各项活动有效推进;组织俱乐部负责人培训,加强社区体育业务指导;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取得明显成效。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姜俊英说,近年来,社区在全民健康、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思想引领下,举办居民运动会,开展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跑步、跳绳等趣味项目,让居民在娱乐中锻炼身体。

不少社区俱乐部因地制宜组织居民开展活动,积极探索开展社区体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因势利导”——降低锻炼门槛临汾市总工会篮球赛事,结合碎片时间;“荤素搭配”——固定时间锻炼身体,不固定时间散步、爬楼梯等;“抱团取暖”——建立锻炼人群圈子,约定坚持健身运动;在居住社区形成运动生活圈,实现运动生活。如四平路街道体育俱乐部从2016年开始推行“体医结合”,依托社区体质检测站和建设运动站为平台,定期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一方面普及健康教育,培养居民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不断增加社区参与锻炼的人数;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采取“家庭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身指导”的方式,推进“体医融合”,打造“健康四平”品牌。

社区活动提升内涵与外延

社区体育的广泛深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内涵和外延、创新社区活动项目,为此协会努力打造让群众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社区活动。

一是以项目为导向,满足社区锻炼需求。如“九子”活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弄堂游戏,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的传承下,逐渐发展成为九子运动。再如小弄堂运动会,如今已成为中外爱好者参加的国际性弄堂运动会。如今,在协会的倡导下,很多社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弄堂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再如,广场舞是社区中老年人喜爱的健身项目。为了更好地推广和科学指导广场舞,自2017年起,协会每年与上海市体育学院合作,举办社区广场舞教练培训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编排特色舞蹈和推广套路,举办广场舞系列活动。 2018年广场舞总决赛当天,腾讯、新浪微博、爱奇艺、体育365等8个平台实时观赛。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场舞系列活动以新编《复兴的力量》拉开帷幕,歌颂伟大祖国的辉煌,颂扬党的辉煌成就,反映社区美好生活。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19年,该协会组织广场舞活动300余场,参赛队伍2275支,参与人数7.5万人次,在线观看次数超过85万次。

二是需求导向,丰富社区比赛内容,提升社区办赛能力。自2015年起,协会每年举办45至50场社区体育​​联赛比赛,由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承办,比赛共有20余支社区代表队参赛,协会全程跟踪指导。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体育俱乐部承办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2019年“十二杯”红色定向越野赛。在辖区内5个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设置了5个任务点:上海人民抗日救国志愿军司令部旧址、西王博物馆、组织部旧址、中共松浦特委旧址陈列馆、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旧址陈列馆。来自全市各社区的三口之家和叔叔阿姨们组成了20支队伍参加联赛,大家表示通过比赛不仅领略到了运动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平静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比赛。

2019年社区体育联赛参赛队伍共1209支,参赛人数达9816人。

创新实践让社区体育迈上新台阶

在一片热闹健康、欢乐激动的社区体育场景中,我们感受到创新引领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一方面,我们一手创建、一手共建、一手共建,三“建”并举。协会成立一年后成立党支部,把创建优秀党支部工作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探索联动管理、有序对接的共建共建机制。2016年,党支部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静安区临汾社区两家体育俱乐部举行了“党建与社区体育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联合小组学习。2017年,与杨浦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成立党建工作站,通过“以大带小、优势互补”,探索党建引领运动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完善队伍自治机制。 2018年,党支部携手21家设有党组织的体育俱乐部、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开展“我的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协会与黄浦、静安、杨浦部分体育俱乐部党支部进行联合集体学习,在杨浦江畔四个党建站聆听实景党课,了解上海历史文化变迁,感受城市发展变化,畅谈社区体育发展历程与成果。通过搭建平台、共建等举措,打造社区体育文化,汇聚全民健身力量。

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好调研、指导、培训“三步走”工作。根据协会工作计划,每年年初工作人员到16个区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需求,研讨社区体育工作;年中积极指导俱乐部规范化建设、社区活动举办等工作;年底组织全市社区体育俱乐部负责人专题培训,如2016年培训主题为“规范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2017年主题为“提升社区体育工作水平”,2019年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民健身贡献力量”。

深度融合 长三角示范区呈现新面貌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指导下,协会主动承担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社区体育与联赛活动融合发展研讨会的筹备任务,来自上海市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嘉善县,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市,苏州市吴江区,安徽省芜湖市等地体育局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区体育共享共办。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母体。与会代表通过亲切友好的座谈,达成共识,将围绕人民美好生活,做好“六个围绕工程”,携手开展社会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示范活动,并组织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论坛”,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

今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在浙江省平湖市召开通报会,就《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建设标准(讨论稿)》起草进程、活动安排及加入联盟申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热烈讨论,将按照“共存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围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化带动一体化为目标,探索体制创新示范、深化改革示范、协同发展示范、平台机制示范,力争在一体化和服务一体化上做出新成绩,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由于协会在推动社区体育蓬勃发展方面的创新做法,协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7年至2019年底,协会被上海市体育总会评为新锐组织奖、创新突破奖、行业服务奖;2019年协会被上海市民政局评为4A级协会;协会活动指导部还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

经过几年的发展,协会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社会组织,要勇于探索,发挥引领作用,以社区体育为重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唱好全民健身大戏。(转载自《中国体育报》9月2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