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罗伯逊:80 后新生代球员中首位完成斯诺克全满贯纪录的选手
2010年罗伯逊世界锦标赛
南半球大满贯
竞技体育无非如此,有人创纪录,有人追纪录,有人打破纪录。当“1975三杰”包揽全部冠军后,人们便猜测,80后新生代球员中,谁会最先追上这个纪录?是拥有英锦赛和大师赛冠军头衔的丁俊晖和塞尔比,还是世锦赛和英锦赛冠军得主肖恩·墨菲?2013年12月,在巴比肯中心,决赛中罗伯逊在3-5落后的情况下,以10-7逆转塞尔比,夺得英锦赛冠军。答案显而易见:大满贯,你的名字叫罗伯逊!
“大满贯”一词最早出现于1933年,当时一位名叫约翰·基兰的美国记者在描述澳大利亚网球选手杰克·克劳福德闯入美网男单决赛后,对夺冠的决心时,首次使用了该词。当时,克劳福德已经夺得了澳网、法网和温网的男单冠军,如果他夺得美网男单冠军,他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夺得四大网球赛事冠军的选手。然而,英国网球传奇人物弗莱德·佩里在决赛中击败了克劳福德,粉碎了后者的“大满贯”梦想。不过,“大满贯”一词很快在网坛流传开来,并延伸到高尔夫、羽毛球等多项运动,成为每一位运动员心中最崇高的目标。
英国人虽然粉碎了澳大利亚人首个网球大满贯梦想,但澳大利亚人却从英国人手中夺走了斯诺克“大满贯”的最高荣誉。以内心强大著称的“墨尔本机器”在巴比肯中心夺冠后首次流下泪水。情绪平复下来的罗伯逊满怀憧憬地表示,希望单赛季夺得这三项大满贯的冠军,这是他的新目标。
罗伯逊赢得 2012 年大师赛
家庭之爱的力量
罗伯逊面对压力毫不动摇的态度,夺冠之后的决心,让人很难将他和那个爱睡懒觉、满口笑话、比赛时大意忘带鞋的罗伯逊联系起来。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一定会感叹这个墨尔本人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和伤痛之后,依然保持着如此朴实无华的生活。
虽然并非出身于斯诺克世家,但罗伯逊的打球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他表示:“我大概11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父亲的台球室打斯诺克,每周打一次,学校放假的时候每周多打几次。”随着天赋逐渐显现,16岁的罗伯逊放弃了诺伍德中学的高中学业,决定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罗伯逊说:“在澳大利亚,如果打出高水平的斯诺克,可以赚到一些钱,但绝对比不上网球、橄榄球、板球等运动。我之所以想成为一名斯诺克球员,是因为我擅长这项运动,也非常喜欢这项运动。我知道顶尖球员能赚很多钱。后来我在新西兰赢得了青少年锦标赛冠军,于是就下定决心要一直打斯诺克。”
少年罗伯逊曾预感到顶级球员会赚大钱,但当时的他无法想象成为顶级球员需要经历多少艰辛。怀揣着16岁的梦想,罗伯逊决定只身前往英国,但单是旅费就成了家境并不宽裕的父母的沉重负担。父亲的公司破产了,他不得不努力筹钱,母亲则借钱为他筹措旅费。虽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但罗伯逊从不缺少亲情的爱。虽然有钱,但凭着一根球杆从南半球打到北半球,打出名堂,实在是太难了。 澳大利亚台球理事会秘书长保罗·科斯格里夫曾说:“扣除旅费,罗伯逊抵达英国时口袋里只剩下500英镑,这笔钱他要用一整年,甚至连伙食都无法保证。刚进入排名赛正赛时,他连一件背心都没有,只能向朋友借,这种借用持续了整整一个赛季。”
回忆起那段日子,罗伯逊更在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但当时英国正好有澳大利亚的球员,所以我就和他们住在一起。虽然他们后来后悔没能如愿多帮助我,但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伦敦有几只英超球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会如何生存下去。”罗伯逊的第一次英国之行在一年后就因为学业成绩和经济原因不得不惨淡收场。回到澳大利亚后他本想放弃,但父母的坚定支持给了他动力。父母不断的鼓励让他决定再次冒险前往英国。虽然还是遇到打完比赛连回家的钱都没有的情况,有一段时间甚至不得不在酒吧当服务员来赚钱养家,但天性阳光的罗伯逊坚持了下来。在2006年夺得首个排名赛冠军后,他逐渐接近了16岁时“顶尖球员会赚很多钱”的梦想。
一路走来,亲情让罗伯逊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时也充满希望,亲情让罗伯逊乐观直率的性格始终不变。这次英锦赛决赛,罗伯逊的母亲从澳大利亚赶来为儿子加油,夺冠后,罗伯逊和母亲深情拥抱。罗伯逊说:“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妈妈不容易,她很努力。还有我爸爸,他们都很支持我,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可能就不会在英国,甚至已经离开斯诺克了。”或许正是因为有父母做榜样,罗伯逊不仅成为了人人喜爱的冠军球员,也成为了模范爸爸。他表示:“我儿子每天7点起床伦敦有几只英超球队,有了他,我再也不能睡懒觉了,我很清楚做父母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我把比赛和照顾儿子平衡得很好,也许两年后我还会再要几个孩子。”
罗伯逊夺得 2013 年英国锦标赛冠军
利用足球融入英国人的生活
除了父母的亲爱力量,罗伯逊强大的适应能力也是他在英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懂得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的罗伯逊在最艰难的几年里开始融入英国生活,他几乎一到英国就爱上了英超球队切尔西。这让他与居住在剑桥的地道西伦敦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为切尔西球迷无疑让他更容易被周围的人接受。他说:“我在2002年左右开始喜欢切尔西。澳大利亚不怎么转播英超联赛,所以在来英国之前我很少看足球伦敦有几只英超球队,但我很快就爱上了切尔西。虽然当时曼联和贝克汉姆很受欢迎,但我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只喜欢切尔西。那时还没有阿布拉莫维奇(注:阿布:切尔西俱乐部老板,俄罗斯大亨阿布拉莫维奇)。我特别喜欢球队的意大利前锋佐拉。”
左手踢球的罗伯逊深爱佐拉娴熟的左脚技术,而在现役足球运动员中,他最喜欢梅西,因为后者的控球就像丁俊晖对母球的掌控一样。罗伯逊用同样的“令人着迷”来形容。无论是斯诺克还是足球,罗伯逊都喜欢控球能力强的球员,但如果一定要把罗伯逊和足球运动员相比,斯诺克的罗伯逊其实更像是球场上控球能力并不强的菲利普·因扎吉。
英超切尔西铁杆球迷罗伯逊和蓝军队长特里发生争执
当迟到遇到越位
一个总是被嘲笑迟到,一个总是被批评越位,但无论迟到还是越位,这些都让他们拥有了额外的粉丝,因为他们对各自运动的坦诚和热情,不仅让比赛更加生动,也感染了观众和球迷,让人感受到体育最纯粹的魅力。罗伯逊和因扎吉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受人喜爱的小瑕疵常常掩盖了他们的特点:成绩突出和脚踏实地、坚强不屈。
当你关注因扎吉的越位时,你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在欧冠赛场上打进了70个球。当你习惯了罗伯逊的迟到带来的笑话时,你忽略了他取得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他是首位获得世锦赛冠军的澳大利亚球员,也是时隔13年后第三位非英国籍的世锦赛冠军,拥有9个排名赛冠军,16个赛季打进超过300个百球,他也是2013年百球最多的球员。
当你羡慕因扎吉18岁的面容和活力时,你忘记了他是如何一步步从低级别联赛打拼上来的;当你看到球员欢迎晚宴上嘴里叼着棒棒糖一脸天真的罗伯逊时,你无法理解那个从阳光明媚的南半球背着500英镑来到旧大陆追梦,连一件背心都买不起的澳洲少年的辛酸。
“大满贯”罗伯逊平时行为大大咧咧,内心却踏实。31岁的罗伯逊深知贫穷的滋味,孤独的滋味,也经历过异乡漂泊,但他并不沉湎于过去,也不会过多担忧未来。他始终着眼于现实,享受生活的乐趣,就像孩子专注于玩具带来的简单快乐。罗伯逊就是这样,长着一张男孩的脸,一颗男人的心,活泼随意得像个男孩,
像男人一样挥杆并赢得冠军。